行业观察 | 健闻咨询:健康险TPA:千亿级赛道,诱人但隐秘的蛋糕

2024-08-29 15:49:25 13


健闻咨询.

文 / 毛晓琼

编辑 / 庞贝贝



2023年,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原保费规模为9035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4.4%,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中国商业健康险已成长为一个近万亿元级别的市场。但是,往未来看,健康险离银保监会提出的“2025年力争达到2万亿元”的倡议目标还相去甚远,往过去看,商业健康险相比几年前的增速已经明显降速,整个行业陷入一系列瓶颈中。


一个可喜的趋势是,围绕保险公司做服务的TPA(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)公司,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。服务上的变化是,以往TPA公司做的主要服务是就医绿通、线上问诊等健管服务,而现在服务拓展到了居家养老、上门护理、陪诊等更广阔的养老服务;产品上的变化是,以往只是健康险产品会采购TPA的健康管理服务,而现在养老险、增额终身寿险等众多保险产品,都配置了TPA公司提供的健管服务。


在商业上,《健闻咨询》了解到,有公司一年时间就实现了数倍增长,还有多家头部TPA公司业绩都保持在100%以上的增速。


在医疗健康行业创业,有两大支付方,一是药企,二是保险。过往,围绕药企的服务是变现的主流,围绕保险的服务很容易被忽视。《健闻咨询》了解到,和睦家、爱康国宾等医疗服务供给方近年来都设立了自己的TPA公司,业务增长态势向好。


一位健康险创业者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如果粗略估算,用健康险保费规模乘以健康管理服务20%的支付上限,那健康险TPA至少是一个千亿元级赛道。


这是一块诱人但隐秘的蛋糕。



内卷的保司


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健康管理服务一直是商业健康险的专属权益。


以市面上比较火热的百万医疗险为例,多数百万医疗险在重疾医疗、住院报销、特药费用等基础保障外,都会单独延伸出一块健管服务包,包括就医绿通、名医挂号、上门护理、线上问诊等等。根据保单价格不同,服务组合不同,权益次数也不同。


从健康险产品的设计初衷来看,嵌入健康管理的权益,让用户更及时方便地享受到医疗服务,能够降低重疾的发生概率,减少保险赔付。在这个所谓“管理式医疗”的理想逻辑下,用户、商业保险公司,以及作为兜底的基本医保,都会从中受益。


因此,国家层面也一直在鼓励推动商业保险公司,扩充健管服务的比重。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,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修订《健康保险管理办法》,将健康险中健管服务占净保费的比例提升至20%,而在2012年出台的旧版中,这一比例的上限为12%。


随着健康+保险的联系愈发密切,另一种商业逻辑也开始浮出水面。一位从业十数年的资深保险经纪人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过去的三四年里,健管服务作为附赠权益,开始密集出现在以增额寿为主的寿险和其它养老金产品中,“这两类产品,如果是找我们出单的保司,基本上都会配健管服务。”


以某头部合资公司旗下的一款增额寿产品为例,在该产品的宣传手册中,除了本身的固定收益和分红收益外,最大的亮点来自于以住院护理为核心的增值服务,当中包含了1000元的急救车津贴、3天专业护工、5次上门康复理疗以及全年无限次的医疗咨询。


“养老金和寿险搭配健管服务,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产品逻辑。”林巧(化名)是一家中型规模保司健管服务采购的负责人,她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养老金和寿险的主要功能是财富的保值增值,因此早前各家保司都是围绕收益水平做文章,但做了几年之后,大家发现卷收益已经卷不动了。


“保险是一个极度内卷的行业。所有的保险销售员,在面对客户时都必须回答同一个问题,你的产品和其它公司的产品有什么区别。如果在收益层面做不出差异化,就要找别的抓手,健管服务是比较理想的选择,能够做出很多种组合方案。”


另一方面,健管服务的本质是医疗,这也是很多头部保司深度布局的主战场。林巧表示,在行业里,凡是大型规模的保司,或多或少都有自建的医疗体系和供应商网络,比如平安、太保、泰康等等,这些保司的健管服务资源更丰富,产品也做得更细。而大部分中小规模保司是被“逼上梁山”,只能靠采购TPA(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)的服务补上这块。


但不管是依靠自建还是外采,对于养老金和寿险产品来说,附赠健管服务作为某种营销手段,都是保司的支出成本,因此大多数公司都会严格把控这块的投入。


以林巧所在的保司为例,相较于健康险中20%的成本上限,养老金和寿险产品的这一比例大约在1%-2%之间。以线上问诊服务为例。假设某款产品的附赠权益中包括了无限次的线上问诊,保司通过打包方式向TPA公司购买了这项服务,并把这部分费用平摊到每一份保单中,最后保险公司为此支付的成本只需要几毛钱,甚至几分钱。


“这些服务和产品本身并没有太多关联,使用率也不会很高,大概在2%-3%左右,所以保司能够把总体的采购费用压得很低。”林巧表示。





背后的博弈

尽管产品定位偏于鸡肋,但因为有了保险公司这个强大的买单方,健管服务市场已经被快速催熟,诞生出了一条千亿元级别的细分赛道。


从类别来看,主流的健管服务大致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块。线上的比较简单,以在线问诊和药品的网购折扣为主。线下的服务外延则要丰富很多,最基本的两项是就医绿通和预约挂号,这也是各家保险公司的标配权益。此外,针对不同人群,还有专家会诊、就医陪诊、院内护工、上门护理等。


“线下服务的权益,价值感会更高一点,客户也比较认。”前述保险经纪人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以院内护工为例,市场价格一天就是300元左右,如果产品里能送个3-5天的护工权益,对成交的帮助很大。


在大部分情况下,每一项服务背后,都有对应的TPA公司,他们存在于保司的采购目录里,供甲方搭配使用。当然,也会有一些规模更大的TPA公司,能够提供跨品类、跨区域的解决方案。“这类公司对接的往往都是保险公司总部,覆盖的医疗机构多,整合的服务类型也比较丰富,议价能力也更强,是行业金字塔的顶端。”一位保险行业的资深从业者表示。


在健管服务领域,保险公司和TPA公司并非单纯的采购关系,而是要基于风险预判进行博弈。


一个最常见的合作模式是,保司按照人头,即保单量向TPA公司采购服务。比如一份体检权益,市场价格是200元。在报价前,TPA公司会根据产品形态提前做出使用率的测算,假设测算使用率是50%,那么TPA公司给保险公司的打包均价就是100元。如果真实使用率超过50%,TPA公司自己兜底,如果不到50%,结余部分就是纯利。


这几年,健康管理领域的TPA公司,发展势头犹如火箭般蹿升。《健闻咨询》曾经报道过的某家健管公司,营收规模从几千万元增长到5亿元,仅用了一年时间。另一家头部公司优加健康,近几年的营收增速始终保持在150%以上。


这块隐秘而诱人的蛋糕,已经引来了诸多业务关联方的觊觎。比如,以体检业务为核心的TPA公司乐荐,其创始人黄飞燕曾在2004年和丈夫张黎刚共同创立了爱康网,也就是今天爱康国宾的前身。和睦家背后的新风天域,则孵化了柏盛健康,和各大保司合作开发产品,服务网络覆盖全国近3000家医疗机构,保费规模上亿元。


“这个行业做营收很容易,但做利润很难。”一位健康管理公司的创始人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TPA公司的甜蜜期很短暂,通过按保单结算和高估使用率,确实可以从保司拿到不小的利润空间。但当保司意识到使用率被高估后,就会要求TPA公司降低结算价格,或者按实际发生量来付费。


好人生科技CEO章智云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早几年,资本最为火热的时候,也是行业里最混乱的时候。一些拿了融资的创业公司为了做大营收,会以极低的利润甚至贴钱为保司提供服务,最后大都因为服务跟不上被市场淘汰。

而在她看来,无论是作为健康险的附属权益还是其它险种的增值服务,设计健管服务的初心不能走偏。

“健管服务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用户更健康。事实上,无论是降低健康险的赔付压力,还是延长养老险和寿险的资金使用期限,大家都可以在这个框架里讲好自己的故事,只是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。”